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改造的提速、消费场景的不断升级,菜市场成为本地人钟情的“生活场”,也吸引外地游客争相体验“城市味道”。
近日,记者探访了昆明东华新迎农贸市场、弥勒佛城商都市场,去看看“菜篮子”里的“上新”业态,感受烟火气中的幸福。
走出白龙路地铁站,昆明东华新迎农贸市场里,3朵胖墩墩的彩色野生菌映入眼帘,旁边矗立着一个巨大菜篮这是东华市场为“菌子节”设立的拍照景观。
“菌子节”是东华市场与抖音平台联合打造的活动。正值吃菌旺季,市场设立了菌类专区,邀请优质商户集中展销,线上同步发起的“菌子节”话题热度攀升,目前曝光量已超过1亿次。
历史底蕴与市井气息,赋予了这座“百年滇越铁路穿过的菜市”独特的吸引力。作为昆明主城区最大的农贸市场,东华市场拥有近800户商户和上千种产品。整洁的市场里,纵横交错的道路串联起“左手咖啡右手茶”的茶市场咖啡小摊、直播的叉烧铺、画家开的豌豆粉店这里是体验昆明本地生活的热门地标。
市场入口处的游客服务站,既方便寄存行李,又提供讲解服务。“我平均每天会接待四五组游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会带着客人们一路逛市场,介绍云南特色的蔬果、小吃,偶尔也带客人采买心仪的特产。”市场志愿者吴阿姨介绍。
“菌子节”并不是东华市场的第一个节日。2024年5月,璞玉书店联合东华市场举办五一“书菜市场”活动,生鲜摊位与40余家书店展位并列,烟火与书香碰撞出新鲜的体验;10月,“昆明阅读生活节”展出50余种云南题材图书,让市民在买菜间隙了解云南的人文之美与生物多样性。
今年“五一”,书店和市场再度联手,提供买菜、买书、看展的“一站式”游购体验,为市场添流量,让商户聚人气,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
活动让市场“活起来、动起来”。在菜市场里办活动,起初是有一定阻力的。“通过活动,市场商户拓宽经营视野,并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市场的努力与尝试都是值得的。”市场负责人仵奕华说道。
今年4月,东华市场与昆明同德广场合作“花里胡哨大市场”活动,带领商户走出“家门”,到商圈出摊。
“菜市场需要文化的厚度,也需要艺术的美学,而艺术与文化恰好来源于生活。”仵奕华认为,一次活动也是市场与城市进行的一场对话。
阅读吸引爱书一族,广场舞比赛聚集中老年人气,吃花活动展现生活方式。多样的主题和形式,串联起不同人群,激发全新的互动与消费可能。
如今的东华市场,正从卖菜的地方向有温度的生活空间转型。下一步,市场计划引入即时餐饮服务:顾客挑选好新鲜食材,即可现场加工,就地享用。这样的增量服务,既方便市民,也能为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延长其在市场的停留时长,实现“逛买吃享”的完整消费闭环。
从文旅融合到文化赋能,从商户联动到场景创新,一场场接地气的实践证明,传统菜市场不必困于柴米油盐的刻板印象。一位经常前来买菜的消费者说,东华市场里,总有新的惊喜在等待大家。
8月中旬,弥勒市老城区清晨的佛城商都市场里,背着竹篮的旅居客在鲜花摊前驻足,年轻博主举起相机对准五颜六色的水果摊,饭店店主推着推车开始采购这幅鲜活的画面,几乎每日上演。
这个市场建于20世纪70年代,于2014年完成改造。如今,不仅是弥勒规模最大的综合农贸市场,更因层出不穷的消费新场景、“多巴胺菜市场”的新身份,成为受到网友追捧的“网红打卡地”,也改变了大家对传统农贸市场的认知。
走进佛城商都,五颜六色的应季水果整齐码放,吸睛的“多巴胺水果区”,不像是售卖,更像是一次色彩艺术的展示。“买菜,可以是一次逛展。”弥勒吉盛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凯说,他们发现年轻人喜欢在有设计感的场景里消费,所以专门在一楼打造了好看又好吃的区域。
为了让大家玩得更尽兴,市场设置了免费拍照点。每逢周末节庆,市场还提供摄影师免费拍摄修图服务,引进了鲜花、手工艺品和鲜榨果汁摊,让“买菜”变成了“逛展+休闲”的新体验。
场景创新,让市场从本地居民的“菜篮子”,也成为旅居人群感受弥勒烟火气的窗口。
“每天约有3000至5000名外地游客涌入市场,其中不少是在弥勒旅居的新市民。”朱凯说,他们在这里采购日常所需,也有一些自媒体博主用自己的镜头向外界分享这份独特的市井风情。
在佛城商都,新奇有趣的不只是色彩。来到这个市场,买菜可以线下逛,更可以在线上看。
“云逛市场”的直播账号里,主播每天带观众看摊位、认食材;另一个账号则专门发布每日菜价等内容,透过屏幕,当天的小青菜、鲜肉等价格一目了然。此外,市场引入美团、京东等线上生鲜商家,提供配送到家服务;开通了串联旅居集中区域到市场的公交专线,让消费者更便捷地在家和市场间往返。
名气越来越大,市场仍坚守着农贸市场便民、惠民的初心。朱凯说,要为市场创造更多的色彩,吸引更多“新云南人”走进市场;更要在“菜篮子”里不断“上新”,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建设,让市场里有更温暖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