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饮料巨头界的宿敌,又把枪口瞄准了益生元汽水,来勾勒肠道健康的新语境。
百事可乐的进攻较为迅猛,先是今年年初以19.5亿美元收购的新兴益生元汽水品牌Poppi,紧接着近期直接宣布秋季在北美线上发售益生元可乐,并于2026年初全面进入零售渠道,该产品添加3g益生元纤维,拥有原味和樱桃香草两个口味。
另一边的可口可乐则对于益生元汽水赛道更为谨慎与稳健,只是在旗下的Simply品牌推了益生元汽水Simply Pop。
当然,两位巨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中国市场,但是,中国的益生元汽水已经不是空白了,国内品牌也开始先发制人。就在6月,大窑发布了它的益生元果汁汽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该新品专场直播的单场GMV达68万、卖出23万罐、曝光量突破1100万。
从无糖可乐的对于控糖的上心,再到益生元添上肠道呵护的标签,汽水健康化正在成为引领新一轮饮料大战的关键词,这一次抢占先机的大窑能顺利啃下市场份额,完成自身的业绩飞跃呢?
和两大可乐相比,大窑主打零糖的益生元汽水看起来更符合目前国人的消费趋势。
传统的碳酸饮料一罐当中含糖量高达几十克。百事可乐旗下的Poppi,将这个数量削减到了2-5克,而新产品也是含5g蔗糖,同时热量达30卡路里、不含人工甜味剂;可口可乐的Simply Pop里也有糖,来自其中25%至30%的纯果汁。
益生元食品从2019年开始在美国大幅增长,益生元汽水成了增长最快的饮料品类。
虽然现在美国的流行趋势,不像之前那样对中国的影响力那么强,但纵观历史,这种社会消费趋势往往会具有全球的流行趋势,而全球都在掀起的健康消费浪潮不容忽视。
中国市场近几年在健康饮料上最火的品类非无糖茶莫属,大窑也在去年推出了自己的查元香。
不过客观说,无糖茶饮料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了,因为东方树叶一家已经占据了高达70%的市场份额。
对大窑的好消息是,国际巨头的行军速度还没有那么快。在国内的电商平台上无论是搜索Simply Pop还是Poppi,结果都并不丰富。仅有的几个看起来也像是海淘小商户,并不是官方旗舰店。
现在还没有铺开,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是大窑起量重要的窗口期。它必须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对巨头明年可能发起的攻势严阵以待。
根据市监总局本月的公示,华尔街收购之王KKR确实有意收购大窑品牌所在的远景国际85%的股份。
虽然现在反垄断审核愈发严厉,但这次的收购明显要比当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难度要小得多。
大家不要以为,因为要卖了,创始人王庆东就可以摆烂了。恰恰相反,KKR入主时间可能正是大窑的冲刺阶段。
KKR是做并购的基金公司,它买下大窑的目标,是最终找到接盘的下家,退出获利。为了自己的潜在利益,它当然不能允许王庆东躺平,甚至可能还会有对赌协议。
就好比美团在上市之前收购了摩拜单车。共享单车能赚钱吗?到了今天依旧会很艰难。但丰富了产品线确实能扩展投资者们的想象空间,也算是炒概念吧。
所以,大窑在谈妥收购后,今年新品不断:除了益生元,还有焕新升级的查元香、白桦树汁汽水以及前两天刚上市的冰红茶可乐。
总体来看,这些都算是在健康饮品方面的布局——无糖茶、益生元汽水之外,白桦树汁被不少人成为液体黄金、生命之水,能提升精力、免疫调节、抗氧化;冰红茶可乐采用的也是低糖0脂肪配方……
毫无疑问,大窑的这种策略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五环外进城,从烧烤摊飞入千家万户,从撸串搭档到健康饮品。
健怡可乐和无糖可乐逐渐成为主流,就连批评可口可乐不用蔗糖用玉米糖浆的特朗普平时都是喝健怡可乐。
碳酸饮料巨头在那里可以依赖自己常年建立的品牌,不慌不忙地在消费者当中测试,然后建立新品牌。
慢一点的像可口可乐。他们的Simply Pop就是自己研发的:2021年升级亚特兰大创新中心,2023年发布。
快一点像百事可乐。他们的Poppi是在年初通过收购得来的。这不,益生元可乐秋天也要上市了。你别说,Poppi和Pepsi从名字上看还真像一家人。
可口可乐的Simply Pop从研发到发布用了两年时间,这还是在它2001年收购的Simply果汁系列的冷压技术的基础上。
虽然这场厮杀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但参考当年的社区团购,在监管屡次发声后战役也仍在持续。
可是如今的反内卷反得投机横行,多晶硅期货价格不到一个月涨了80%,焦煤一个多月涨了75%。
这甚至引发了交易所的风险提示函,说明目前的疯狂投机显然不是监管层想要的。
之前确实有报道说超级星期六的力度已经下来了,但前两天蓝鲸新闻独家报道说,淘宝闪购计划在8月8日用1分钱外卖自提商品再冲1亿单。
在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联合宣布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的7月7日,港股茶百道、古茗、奈雪的茶和蜜雪集团股价分别上涨11.04%、6.15%、3.95%和5.74%。
外卖大战的主战场毋庸置疑是一线城市,而这里正是大窑健康饮品想进入的地方。当年轻人都能外卖喝到低价、新鲜且更健康的茶饮之时,谁还想着益生元汽水。
所以,益生元汽水的争夺还远未结束,是大窑将领先优势保持下去,还是几年过后其他人在大窑弹尽粮绝后趁势而上,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