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农产品交易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运车辆川流不息,工人们正忙着将一箱箱金黄饱满的芒果装车发运。这个日均吞吐量达2500吨的芒果交易枢纽,今年预计实现交易量25万吨,交易额约15亿元。
这只是广西蓬勃发展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全国闻名的“糖罐子”“菜篮子”“果盘子”,近年来广西优化产地市场建设布局,构建三级市场体系,提升市场功能,创新流通模式,将一颗颗甘甜水果、一筐筐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看看,市场周边道路都被运输车辆堵得水泄不通。7、8两个月,整个市场就是高速运转、持续忙碌的状态。”田东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黄月婷自豪地介绍。进一步探访其中,268亩的场地内分区明确,果蔬交易大棚区、冷链集配区、电商打包区等井然有序。依托位于高速路口的地理优势,这里成为连接田东芒果与全国市场的重要枢纽。
“过去,果农都是挑着担子把芒果运到市场来,现在都是开着电动三轮车。”黄月婷指着陆续进场的果农说。市场里,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升级持续推进。信息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芒果批发价、冷链专线条自动化分拣线昼夜运转,农残检测中心严把质量关。“从高速口下道到装车出发,最快只需40分钟。”黄月婷表示,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最初一公里”问题,更通过专业化分工大幅降低了流通成本。
而在位于钦州市灵山县的三科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果农与批发商正就桂味荔枝的价格讨价还价。北侧的冷链集配区,快递车装载着刚打包的荔枝,准备发往京津冀地区。据了解,荔枝主产区完善的地头冷库和不断探索的保鲜技术,可以将荔枝的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27天,及时有效锁住“枝头鲜”。
这种“交通枢纽+功能聚合”的布局模式正在广西遍地开花。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建有农产品骨干产地市场、县级区域性产地市场共20个,涵盖粮油、肉禽蛋、蔬菜、干鲜果品等多个品类。其中干鲜果品市场达8个,占比40%。冷库、分拣线、电商打包区已成为这些市场的标配,共同构成农产品流通的“硬件基石”。
不仅如此,广西正积极构建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十五五’期间,计划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优势农产品生产核心区的骨干市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区域性市场、县域交通便利的田头市场紧密串联起来,并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市场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以田头市场为源头、区域性市场为支撑、骨干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推动实现农产品市场主要县区全覆盖。”广西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工作人员介绍。
“不好意思,再接个电话。”还没说上几句话,昊扬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洪庆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采购商、果农、经纪人轮番“轰炸”。这家原本以荔枝深加工为主的企业,今年试水鲜果电商便创下日发1万多单的纪录。
打包车间里,工人们正将荔枝装入印有二维码的礼盒。“这些是直播的订单,昨天晚上卖了1.2万单。”邓洪庆指着快递面单说,借助灵山“中国荔枝之乡”的品牌效应和给力的物流专线小时内就能尝到新鲜荔枝。在三科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直播卖荔枝的场景也是极其紧张热烈。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政府协调快递企业给出5折运费优惠,单箱物流成本降低了12元,这让灵山荔枝在电商平台上极具价格竞争力。
电商的崛起正在重塑流通格局。为进一步促进电商发展,田东县电子商务协会就设在田东县农产品交易中心内。“我们的电商销售占比已达芒果总量的50%。”协会会长蒙天庚说,基于田东庞大的芒果产量,加上协会的助力,芒果的快递费用从2016年的每件22元降至现在的4元。“不同于荔枝对运输时间、温度的高要求,芒果相对简单一些,费用也就能相对便宜一些。”
多元主体的协同形成了强大合力。在广西的农产品流通版图中,活跃着一大批农产品经纪人,他们既是收购商的“眼睛”,又是农户的“参谋”。在田东右江南岸英华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近200名成员种植的2万亩芒果,通过“电商+市场+深加工”多渠道分流:精品桂七走电商,优质台农进批发市场,次果用于加工,实现全价值利用。“村里经纪人帮助我们对接到全国客商,每斤收取1毛钱的劳务费。”合作社负责人李英华说。据了解,芒果产业已为全县农民人均贡献纯收入2482.5元。
从灵山荔枝到田东芒果,产地市场的托底和助力进一步让品牌释放能量。灵山荔枝通过冷链物流专线多个城市,让荔枝的清甜突破地域限制。市场配套的农残检测站与溯源系统,更让每颗荔枝都带着“灵山认证”的信任标签。而在田东,产地市场构建“种植合作社+电商产业园”模式,不仅解决了散户分散销售的痛点,更通过统一包装设计强化品牌辨识度。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赋能,让产地市场既是品质把控的第一道关卡,更是品牌故事的鲜活注脚,为地方农产品注入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有了产地市场的帮助,我们可以放心种植新品种。”李英华道出市场主体培育的积极成效。在合作社基地,“桂芒一号(椰奶芒)”满树果实静待成熟。这个由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晚熟芒果新品种,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模式,正推动广西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与其他地区产地市场的季节性闲置不同,广西智慧在于通过品类轮换、加工配套实现全年无休。待到秋分时节,田东芒果季的喧嚣尚未散尽,圣女果就会悄然登场。“要在5~8摄氏度的环境下预冷8小时,才能出库。”市场冷库负责人吴兵说,田东县农产品交易中心这个拥有50个保鲜库的冷链集群,全年无休:3~5月储存沃柑,6~8月堆满芒果,9月至次年2月则变身圣女果的“安全屋”。去年,市场仅圣女果就销售了5000多万斤。
这种“一季为主、四季补充”的运营模式,是广西产地市场抵御季节性风险的智慧结晶。在荔枝主产区,农户们通过高位嫁接技术调整品种结构,让早熟、中熟、晚熟品种错峰上市,从5月上旬到8月下旬都有荔枝供应,广西也因此成为全国荔枝供货期最长的基地。芒果产业同样如此,30多个品种从“台农一号”到“桂七”错峰上市,将销售周期延长至3个月。这种时间战略有效平抑了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波动,也为产地市场赢得更多销售机会。
加工转化为市场装上“稳定器”。在广西鲜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操控机器将芒果去皮、榨汁。“这些是给奶茶店做的原料,今年要供应6000吨芒果汁。”工作人员黄小婷介绍,他们开发的芒果汁、芒果浆等产品,让新鲜芒果实现了价值转化。“国内的饮食习惯正在改变,消费者购买商品都要先看看配料表。”黄小婷指出,无添加的鲜榨果汁正在取代勾兑饮品,这为产地加工升级指明方向。
夜幕降临,田东芒果交易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工人们正将最后一批芒果装车。这些车辆将驶往北京新发地、上海虹桥、广州江南等全国市场,部分精品果次日就能摆上消费者餐桌。而在灵山,荔枝预冷后正通过电商平台直达家庭冰箱。广西产地市场已超越单纯交易场所的范畴,成为集信息汇聚、价格形成、标准制定、品牌培育于一体的产业枢纽。
从硬件设施的完善到流通模式的创新,再到可持续运营的探索,广西正以产地市场为支点,撬动农业现代化的大棋局,让桂地果香飘向更远的地方。